生物防治概念:利用某些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,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的目的。
生物防治的优点:对人、畜安全,对环境污染极少,有时对某些害虫可以达到长期抑制的作用,而且天敌资源丰富,使用成本较低,便于利用。
生物防治缺点:
1. 灭虫作用缓慢,不如化学杀虫剂速效;
2. 多数天敌对害虫的寄生或捕食有选择性,范围较窄;
3. 天敌对多种害虫同时并发时难以奏效;
4. 天敌的人工繁殖技术难度较高,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,而且其防治效果常受气候条件的影响。
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。
天敌昆虫的利用
分类:
1. 捕食性天敌:瓢虫、草蛉、食蚜蝇、蚂蚁、食虫蝽、胡蜂、步甲等。一般其猎物虫体较小,捕获后即咬食虫体或刺吸其体液。捕食性天敌成虫和幼虫的猎物通常相同,均营自由生活。
2. 寄生性天敌:一般一生仅寄生于一个对象,其虫体较寄主体小,以幼虫期寄生于寄主体内或体外,最后寄主随天敌幼虫的发育而死亡,成虫则营自由生活。
主要途径:
1. 自然天敌昆虫的保护作用。基本措施:
①采取一些安全保护措施,如束草诱集,引进室内蛰伏等,保证天敌安全越冬,则可以增多早春天敌数量;
②必要时补充寄主,使其即使寄生繁殖,这具有保护和增值两方面的意义;
③注意处理害虫的方法,因为在获得的害虫体内通常有天敌寄生,应该妥善处理,如采用“卵寄生保护器”、“蛹寄生昆虫保护笼”,或其他形式的保护器来保护天敌昆虫;
④合理用药,避免农药杀伤天敌昆虫。
2. 大量繁殖和饲养释放天敌昆虫。
基本环节:寄主或饲料的选择及大量准备→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→必要时冷藏以积累数量→适时释放。
主要种类:赤眼蜂、丽蚜小蜂、草蛉、瓢虫、小花蝽、捕食螨等。
3. 移植和引进外地天敌昆虫。
病原微生物的利用
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称为微生物防治,或称为“以菌治虫”。主要包括细菌、真菌、病毒三大类。
1. 细菌 应用最多的是芽孢杆菌属的种类。它能产生毒素,经昆虫吞食后通过消化道侵入体腔而发病。被细菌感染的昆虫死后体躯软化,变色,失去原形,内腔液化,带粘滞性,具有臭味。最常用的是苏云金杆菌(Bt),其制剂有乳剂和粉剂两种,用于防治棉花、蔬菜、果树等多种鳞翅目害虫。
2. 真菌 真菌通过昆虫体壁侵入虫体,大量增殖,并以菌丝穿出体壁,产生孢子。死虫虫体僵硬,呈白色、绿色或黄色,在温暖高湿条件下易于流行。
我国生产和使用的真菌杀虫剂有:蚜霉菌、白僵菌、绿僵菌等。应用最多的是白僵菌,加工制剂有油剂、乳剂、颗粒剂、可湿性粉剂、粘胶剂等。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、玉米螟、食心虫、豆荚螟、蛴螬等。
3. 病毒 昆虫病毒有核型多角体病毒、质型多角体病毒、颗粒体病毒等。昆虫通过取食带有病毒的食物,接触病虫体或其排泄物而感染。感染病毒的昆虫表现为食欲减退、行动迟缓、腹足紧抓植株枝梢、身体下垂而死。病虫体色变浅或呈蓝色,皮肤脆弱易破裂,但无臭味。
4. 杀虫素的应用 某些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对昆虫和螨类有毒杀作用,这类抗生素称为杀虫素或杀虫抗生素。常见的有:阿维菌素、杀蚜素、浏阳霉素、多杀菌素等。
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
所谓其他有益动物包括鸟类、爬行类、两栖类及蜘蛛和捕食螨等。对于这个防治方法目前还是以保护利用为主,使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充分发挥其治虫作用。